一、裂縫成因分析
(一)材料因素
水泥質量差、骨料含泥量高或外加劑使用不當,導致混凝土強度不足。
隔熱材料性能差(如高爐水渣容重高、隔熱性弱),引發筒壁內外溫差過大。
(二)設計因素
結構設計未充分考慮溫度應力、風荷載等外部因素,導致計算模型與實際受力不符。
配筋不合理,如筒壁外側鋼筋應力計算值偏低,或內側配筋對外側產生不利影響。
(三)施工因素
混凝土澆筑、振搗不均勻,鋼筋綁扎不牢固,模板拆除過早。
滑模施工時摩阻力過大、施工縫處理不當,或調徑收分尺寸不均勻。
隔熱層施工條件差(如水渣未掏凈),導致局部溫度升高。
(四)環境因素
高空風速大、溫度變化劇烈,引發外表面干縮裂縫。
長期暴露于強烈空氣對流環境,加速內表面水分蒸發。
二、維修方法
(一)表面修補(適用于微小裂縫)步驟
清理裂縫表面灰塵、油污,用刷子和水清洗。
涂抹水泥砂漿或專用修補材料(如水泥膠漿),填平裂縫并壓實。
待干燥后,用砂紙打磨平整,涂抹防水密封劑增強耐候性。
適用場景:裂縫寬度<0.2mm,無結構性損壞。
(二)鋼筋加固(適用于局部結構性裂縫)步驟
在裂縫附近埋設加固鋼筋,與原有鋼筋焊接或綁扎牢固。
涂抹高強度粘合劑,增強鋼筋與混凝土的粘結力。
適用場景:裂縫寬度0.2-0.5mm,需提升局部承載能力。
(三)注漿加固(適用于深層裂縫)步驟
鉆孔至裂縫深處,安裝注漿嘴。
注入專用注漿材料(如環氧樹脂、聚氨酯),填充空隙并增強強度。
待材料固化后,切除注漿嘴并修補表面。
適用場景:裂縫寬度>0.5mm,或貫穿性裂縫。
(四)整體加固(適用于嚴重開裂或結構受損)方法
外包鋼結構:在煙筒外壁焊接鋼套筒,通過螺栓或焊接固定。
玻璃鋼包裹:用玻璃纖維增強塑料(FRP)纏繞煙筒,形成保護層。
增加配筋:在筒壁內側增設環向或縱向鋼筋,提升整體穩定性。
適用場景:裂縫密集、筒壁變形或承載力不足。
(五)輸送橋支撐(適用于地基沉降導致開裂)步驟
建造混凝土墩或鋼框架支撐結構。
將煙筒從地基上支撐起來,轉移荷載至支撐結構。
適用場景:地基不均勻沉降引發開裂,需長期穩定支撐。
三、維修流程
裂縫評估:記錄裂縫位置、長度、寬度和深度,分析成因(如溫度收縮、施工缺陷)。使用裂縫測寬儀、超聲波檢測儀等工具輔助判斷。
表面處理:清除裂縫周圍灰塵、油污,用高壓水槍沖洗。對裂縫進行擴縫處理,便于材料填充。
材料選擇:修補材料水泥砂漿、環氧樹脂、聚合物水泥。增強材料鋼絲網、玻璃纖維布、碳纖維布。
施工操作:分層涂抹修補材料,每層厚度≤10mm,待干燥后進行下一層。粘貼增強材料時,確保與基層緊密貼合,無氣泡或空鼓。
質量檢查:修補完成后,用敲擊法檢查空鼓,用裂縫測寬儀復測裂縫寬度。定期回訪(如每半年一次),觀察裂縫是否擴展或新裂縫出現。
本文采摘于【宏順建設工程有限公司】主頁